尊龙凯时,尊龙凯时官方网站,尊龙凯时APP下载
在阿尔泰山深处,有一个曾经连地图都找不到的矿坑,它叫“111矿”。没人知道它的来历,却几乎托起了新中国半壁江山。
1960年,苏联撤走专家,索债52亿,国家口袋空了,这口矿坑顶上了。五年里,它送出矿石几百万吨,换回的不是钱,是尊严。核弹、卫星、外债、工业,样样都靠它撑场。
今天它退役了,成了地质公园,但那些从坑里挖出来的东西,至今还藏在中国的底气里。
1960年7月13日,苏联翻脸如翻书,一纸通告,撤走1390名专家,终止343个援助项目,限期五年归还52亿人民币外债。
这对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而言,像一根压断背脊的稻草。怎么办?找钱。找谁要?没人给。那就自己想办法。
新疆阿勒泰深处,藏着一口深坑,编号“111矿”。这个地方,地图上都不标,地质队员1950年发现它的时候,没想到几十年后它能“填上全国一半的外债”。这个矿坑,就是后来的可可托海三号矿坑。
三号矿坑出产的稀有金属储量惊人:氧化铍储量300万吨,占全国的70%;矿石中含有铯、铌、钽、锂等86种矿物,价值按吨计算。当时国家财政窘迫,这口矿成了外汇来源的“金饭碗”。
为保证偿债任务完成,国家特批调运权限,日出矿400吨,连续5年,昼夜不停。矿石经伊宁装车运往边境,用以交换外汇或直接用于偿债。
在国际市场,铯这种“废石”,每公斤售价高达2000美元,是当年黄金价格的15倍。这些矿石,累计价值占偿还外债总额的47%。
苏联的最后一笔欠款,1965年10月正式还清,比规定时间提前一年。国务院特批奖励三号矿,国防科工委发来加密电报:“支援国家偿债,功勋卓著”。这个深藏于阿尔泰山南麓的矿坑,替国家撑起了一个财政底。
坑深200米,盘山十三层,像一个巨大的螺旋草帽,底下全是硬通货。上世纪60年代,国际粮价高企,有国家提出“用粮食换三号矿的废石”,被中国直接拒绝。
1960年代初,中国启动“两弹一星”战略工程,对材料提出苛刻标准:必须稀有、必须高纯、必须稳定,还得能自己生产、运输、保密。
三号矿的矿种正好对得上。铍、铯、钽、铌、锂,全部是核工业和航天工业的核心材料。这个矿区,出过60公斤的钽铌单晶矿,被专家称为“黑宝石”,铌含量超过70%,世界罕见。这些材料被秘密运往内地,成为、氢弹、卫星壳体和精密部件的主要原料。
1964年10月,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,三号矿提供铍与铯;1970年4月24日,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升空,使用三号矿提炼的钽合金制作壳体。在那个物资极度短缺的年代,光这些原材料,国内几乎无第二选择。
运输更是讲究。铍矿出坑,必须两人押送,双锁管理,手续与军火相同。这些矿石搭乘专列,全程封闭运输。
1962年起,国家从三号矿调出用于试验用途的样矿:30吨绿柱石、12吨石榴石、500公斤水晶矿块。
这些矿样被用于激光测距、红外通讯、高频稳控等军工试验系统。没有这些材料,核爆也许可以做成,通信指挥却没法精密落地。
矿坑在这段时间被完全军事化。编号“111矿”列入国防委员会一级涉密名单,管理级别直追核试验场。
所有矿工、工程技术人员封闭驻扎,按月轮休,不能随意出入,不能通信,不能透露矿种细节。
他们在零下三十度的地层深处作业,冻了打热水,热水一到立刻结冰,吃的是冻窝窝头,住的是集装箱。
三号矿没打枪一枪,却让中国的“两弹一星”稳稳落地。它在地底默默挖着,卫星才能在天上稳稳飞着。
三号矿坑封矿,是1998年的事。50年的开采,坑体被切成一个深200米、宽240米、13层螺旋式的“草帽”。
2005年,可可托海矿山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。2018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“世界地质公园名录”。这个曾经编号“111”的绝密单位,终于在地图上有了实名。
矿坑旁边,建起了展示馆和矿史陈列馆。三块碑立在入口处:科学碑、史实碑、英雄碑。碑文记录着三号矿在偿还外债、支撑国防、推进科技中发挥的历史作用。
观景平台修在坑顶,能俯瞰整个螺旋结构。坑内开放了300米地下通道,原样还原60年代作业现场。
讲解员用真实矿工日记串联展线:棉衣、水壶、风钻、矿车,连温度计都是当年原物。每一层都配有语音系统,从“苏联专家撤走”讲到“卫星发射成功”。
坑道最底层,是一座复原井下矿工工作场景的雕塑群,常年零下温度,最高点落差达到70米,号称“地下工业雕塑长廊”。游客下去一圈,就能感受到当年工人们挖出一颗铍矿要付出多少代价。
可可托海,如今是旅游打卡地。“西部小上海”的旧称依然保留,老矿工的子女中,不少成了讲解员。每年有上万人参观这个曾经的秘密基地,看的是矿,听的是国运。
矿产总会采完,坑也终会封上。但矿坑里那些换来尊严、换来技术、换来国家底气的石头,早就变成了中国腾飞的组成部分。